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法治年鉴 > >正文

立足自身岗位 坚定法治信仰
2015
09 /06
16:02
消息来源
中国法治
立足自身岗位 坚定法治信仰
    雄壮嘹亮的战歌,整齐划一的步伐,先进精良的装备,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观看了阅兵式后,许多法官难掩内心激动。他们在为祖国强大而自豪的同时纷纷表示,要立足自身岗位,坚定法治信仰,将爱国热情内化为做好审判工作的不竭动力,为建设法治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众多的法官中,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姜霜菊是幸运的。9月3日,作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先进模范代表,她应邀赴北京参加大阅兵现场观礼。回忆自己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姜霜菊一连说了几句“真是没想到”。“没想到一名基层法院法官能有这样的机会,没想到观礼位置安排在正对天安门的一区4排4号,没想到我们坐在领导的前面。”

  姜霜菊说,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中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伤亡3500多万人时,她的心情非常沉重。“在国力衰弱的情况下,中国军民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牵制并消灭了日本侵略者大量兵力,以巨大民族牺牲,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我们的民族真的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而当看到先进的武器装备时,姜霜菊更是激动不已。她说,“此刻,我真正理解了‘国家’的意义。国就是由无数个小家组成的大家。”30多年来,姜霜菊一直工作在基层民事审判一线,审理了上千件婚姻家庭案件。她深深感到,每个人都离不开自己的小家,每个小家都离不开身后强大的国家。“我们一定要爱国,一定要好好工作。每个人都出力了,这个国家就强大了。”

  同样幸运的还有全国优秀法官、北京二中院刑二庭副庭长邱波。作为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受邀现场观摩了阅兵后,他一直沉浸在兴奋和激动中。“看着那些当年曾浴血杀敌、奋勇抗争的老兵们缓缓驶过,听着受阅方队数千名昂首挺胸、精神抖擞的官兵威武雄壮的口号,我心潮澎湃,我为祖国的强大感到无比自豪欣慰。我们再也不是任人欺负的民族,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邱波感慨道,作为一名法官,我们要立足自身岗位,把每一件案子办成铁案,为法治中国建设,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尽一己之力。

  “铭记历史是这次阅兵最大的意义。”在全国模范法官、广东高院刑三庭法官陈光昶看来,这次阅兵不仅是展示国家实力,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牢记为祖国解放事业作出牺牲和贡献的先辈们。只有了解历史,深刻认识历史,才能更加自信地走向未来。陈光昶说,当前,我们国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评估自己,不能盲目乐观。我们除了要有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还要有职责意识,尽职尽责地做好分内之事。

  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杨松一大早就打开了电视机,等待直播开始。“盛大的阅兵典礼,震撼壮观,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更体会到了催人奋进的力量。”杨松生长在沈阳,对这片土地在抗日战争中遭受的磨难深有感触。阅兵式上,老兵方阵出现在受阅方队最前面并接受祖国和人民致敬的场景,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70多年前,这些老兵也曾是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如今,他们满头白发,胸前挂满了勋章。他们为国抗战的经历警醒着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贵州省榕江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工科长顾业成同样在家里收看了这场“视觉盛宴”。他说:“从大阅兵我看到了我们军队的强大和国防的巩固,看到了我们国家实力的与日俱增。作为共和国一名基层法官,我为祖国的强盛感到自豪和骄傲。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万分自豪,全身上下充满正能量。”观看完直播,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陈国华激动地说。他一连用了三个排比句:阅兵是铭记,铭记历史、铭记英雄、铭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阅兵是展示,展示东方主战场为抗战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70年来我国的国防军队建设;阅兵是彰显,彰显中国人民争取、维护和捍卫和平的坚定决心。作为一名法官,陈国华表示,要学习抗战英雄的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法治信仰,为审判事业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作者:李阳
原文地址:
责任编辑:张蓥蓥
上一篇:让正义审判永放法治光芒 下一篇:执法者需要信任
中国法治国际互联网站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0900144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