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法治史海 > >正文
康熙时期著名贪官如何由贪转廉:根子还在主席台
核心提示:正如贪官之贪,其根子在主席台,清官如果要清,其根子也在主席台。源头是浊水,浊者自然更浊,清者也无不染浊;源头是清水,清者自然更清,浊者也可洗清。郭?浪子回头,由贪变廉,由歪变正,由邪变刚,也是源自他的直接领导汤斌。这里头道理很简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清水来。
本文摘自:《暗权力:历史上的那些官事儿》,作者:刘诚龙,出版:重庆出版社
贪官回头金不换
当秘书那会儿,领导曾经要作反腐工作报告,交给我一个任务,叫我从史书里找个贪官变廉官、污吏变清吏的典型,以便给官员们树立一个榜样。我书上网上查找了个遍,还广泛发动群众,叫朋友给我找,结果叫人绝望。要找清廉变贪污的,随手可开出要多长有多长的名单。要找贪污变清廉的呢,难度可比大海淘金。当时我是交了白卷,以为奇迹难寻。没承想,在床上乱翻书,终于发现清朝康熙时节的郭?即是这个奇迹的创造者。
郭?人生轨迹有个三部曲,先是饱读圣贤书。书都是好的,书本上的政治都很正确,所有的圣贤书都是叫人治国安邦,都是叫人立德立功立言的。换句话说,都是教育士子学而优则仕后,要做清官廉官好官的。郭?是靠读书而入仕,读书那会儿也是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的。他在康熙那会儿考上进士,然后分配到江苏吴江当县长,上任之始,还算清廉自守,没过一两年,官场里面的一切潜规则都学了个精熟。要想富,动干部,要想富,搞项目等等,都玩得溜熟。读书时节想做清官,此为其一部曲;当了官后成了贪官污吏,此又是一部曲。然则,他贪着贪着,没贪到至死,碰到了新任浙江巡抚汤斌,他又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做了一个难得的好官。
郭?后来以直声震中外,他与福建人彭鹏,都以敢摸老虎屁股而闻名,时人将他俩并称“彭郭”。康熙二十六年,郭?升任监察御史,在其任上仅半年,就“参罢三宰相、两尚书,一阁学”,所谓“直声震天下”。当时有四大名人,一是河督靳辅,一是少詹高士奇,一是都御史王鸿绪,一是编修陈元龙,都是省部级以上的高官,郭?一一参劾,一一把他们给扳倒,胆量与能量都十分了得。
更精彩而富有戏剧性的是其扳倒康熙重臣明珠。这个明珠炙手可热,权倾朝野,“掌仪天下之政”,是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厉害角色。郭?刚由县长升为御史就拿明珠开刀来做祭礼,真是大无畏。
据说,郭?写好弹劾奏章那天,恰好是明珠大寿,家里宾客满堂,高朋满座,郭?带着检举揭发的材料也去了。“太傅闻其来,则大喜”。搞纪检工作的,都来跟你套关系来了,都来给你送礼来了,专事“捣乱”的如果都变成了“抬轿”的,那当然高兴啊。郭?对着明太傅只是作揖,并不下拜,几次往袖子里面去摸东西,明珠更是高兴,问道:“侍御亦有诗章相藻饰乎?”意思是说:你给我做了什么祝寿好诗呢?郭?答道:“非也,弹章耳。”宰相做寿,郭?却来搅局,搅得周天寒彻。将人家的大好日子变成大悲日子,让贪官污吏日子不好过,郭?够狠的了。
谁会想到,郭?曾经与这些贪官墨吏是一丘之貉呢?
郭?由贪腐脱胎变成清正,全赖汤斌。汤斌以清正廉洁而著名,他自身过硬,对下属亦是严格要求,刚柔并济,颇得上下好评。有人曾问他:“得百姓心易,得僚属心难,公何兼而致之易如也?”汤斌答曰:“吾于属吏不惟不取其财,且彼有善,吾力成之以遂其愿,故人不以为苦。”汤斌初到浙江,风闻吴江县长郭?苗子是好的,只是到了官场,被染了个乌黑,他就借调研之名来吴县,找郭县长诫勉谈话,又拉又打,汤斌对郭?说:你改了就是好同志,你若不改,那我就给你整材料了。据说郭?听了这话,翻然悔悟,待汤斌一走,他就叫来工作人员,大家一起到河里担水,把县衙冲洗一遍又一遍。担水洗衙,意为洗心革面,“前令郭?已死,今来者又一郭?也”。
一番话就可以让一个贪官不再贪,不但不再贪,而且做了一个刚正不阿之官?当然不是如此简单,对郭?而言,这种转变的关键是:其顶头上司汤斌是刚正之官。其实,不是所有的人一进官场就是贪官的,如果上梁正,下梁就不容易歪。郭?初入官场,像所有的读书人一样,也是很有理想的,但是,他碰上了前任巡抚余国柱。余氏是大贪官,不但经常向百姓向老板敲骨吸髓,而且常常向郭?这等县长市长敲诈勒索。郭?等人不可能把自己工资送给领导吧,何况那点工资也没几个钱,那么唯一的路径是上面敲下面的棒棒,下面就去敲下面棒棒,一路敲,最后只能敲到终端客户老百姓了。郭?对汤斌说:“向来上官要钱,卑职无措,只得取之为民。”郭?这话,不是贪官大贪特贪的借口,而确实是贪官之所以大贪特贪的大实话。上官大贪而特贪,却叫下官不贪,肯定不行;而上官如果不贪,下官肯定难贪。郭?在听汤斌训诫时说:“今大人如能一清如水,卑职何敢贪耶?”
正如贪官之贪,其根子在主席台,清官如果要清,其根子也在主席台。源头是浊水,浊者自然更浊,清者也无不染浊;源头是清水,清者自然更清,浊者也可洗清。郭?浪子回头,由贪变廉,由歪变正,由邪变刚,也是源自他的直接领导汤斌。这里头道理很简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清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