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法治史海 > >正文

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三次不幸遭遇
2013
06 /24
01:33
消息来源
中国法治
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三次不幸遭遇
 

毛泽东一生历险无数,仅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至少经历了三次险境,每次都是险象环生,甚至是九死一生,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一、大汾劫难

1936 年,毛泽东同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部分负责干部在陕西合影

1927年10月初,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宁冈的茅坪“安家”、建立了后方大本营后,沿湘赣边界开展游击活动,以解决部队的给养和扩大政治影响,但刚下山不久,却遭到了一次大的打击。
  当部队先游击到酃县的水口时,获悉湖南茶陵县敌军的两个团向水口扑来,毛泽东当即决定将部队两个营的兵力分成两路:一营直插茶陵,待迫敌回撤后,返回茅坪;他亲率团部和三营折入遂川境内,继续开展游击活动。

  10月22日,毛泽东率队到达遂川西部的大汾镇时,遭到了遂川县反动武装头目、靖卫团团总萧家壁的突然袭击。萧家壁,人称“萧屠夫”、“萧阎王”,此人心狠手辣,杀人如麻,他听说工农革命军到了他的地盘,遂扬言要把革命军赶走,如果不走,那就拔刀相见。
  是夜,井冈山上,冷风嗖嗖,寒气逼人。工农革命军指战员们刚进入梦乡,萧家壁纠集了三四百团丁突然发动袭击,打了工农革命军一个措手不及。关键时刻,毛泽东当即命令三营向敌人回击,抢占被敌占领的制高点,自己亲率团部绕到敌人后面,欲与三营前后夹击敌人。
  战斗越来越激烈,革命军鞍马远征,十分劳累,加之人生地疏,仓促应战,难以抗敌,同时团部与三营因敌阻隔,夹击敌人的计划落空,毛泽东不得不下令撤退,往山沟沟里钻。此战可谓溃不成军,三营也不知去向,后来才得知三营在匆忙中退出战斗,因崇山峻岭,不明方向,向南转到桂东去了,后与朱德、陈毅的部队取得了联系,直到12月离开朱德部,赶回井冈山,归还了建制。
  当时部队被打散,毛泽东的身边只有30余人,战士们愁眉苦脸,不免有些泄气。要吃饭时,炊事担子也跑丢了,没有办法,几个战士从老百姓家里找来一点剩饭,没有碗筷,毛泽东和大家用手抓饭吃。饭后,毛泽东毅然站起身来,精神抖擞地对大家说:“现在来站队,我站头一名,请曾连长喊口令!” 说罢双足并拢,身子笔直,头一个站好。毛泽东的举动感染了战士们,陡然生出战斗的勇气,大家从地上一跃而起,按照连长曾士峨的口令入列。接着,后面的队伍也赶了上来,陆续聚集了不少人马。
  大汾劫难,是毛泽东自三湾改编后上山遇到的第一次险况,但他不慌张,沉着应战,即使在大家信心低落的时候,他仍然能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大汾劫难后,毛泽东率领着这支“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革命队伍,踏着茫茫夜色,继续新的征途。
  1949年秋天,井冈山获得解放。负责清剿匪徒的解放军正是由当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红三十一团衍变而来,人民解放军发动群众,将萧家壁捉拿归案,终逃脱不了被人民公审、被枪决的命运。
 

二、被误传“开除党籍”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开始了武装割据,是在茶陵、遂川、宁冈三县建立红色政权后,革命形势如火如荼,蓬勃发展。但不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件事对他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以至于他一辈子都不能忘记。
  1928年3月初,湖南省委特派员、湘南特委军事部长周鲁来到井冈山传达中央精神和省委指示,他下车伊始,摆出一副“顶头上司”的姿态,先是批评毛泽东及前委行动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指示要“烧、烧、烧,烧尽一切土豪劣绅的房屋;杀、杀、杀,杀尽一切土豪劣绅的头颅!”
  周鲁接着传达了1927年11月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由于当时环境恶劣,文件不能随身携带,只能靠背诵记忆,结果他在传达中央给毛泽东纪律处分的时候,把“开除毛泽东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处分误传为“开除党籍”。最后,周鲁又传达了湘南特委的决定,取消前委,另组师委,毛泽东改任师长。
  周鲁的误传,对毛泽东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毛泽东是党的一大代表,一生致力于党的革命事业,如果因中央惩办主义的政策而开除出党的话,这必将演出中共历史上的一出悲剧事件来。
  我们知道,一个党员干部,一旦被开除党籍,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结束了!
  尽管传达的中央指示有误,湘南特委没有认真分析而是机械地执行,毛泽东被迫将部队调往湘南,先是策应湘南暴动,而后迎接朱德陈毅的部队上井冈山。在召开的两军会师大会上,毛泽东特别高兴,破天荒地挎上驳壳枪,来到朱德面前,还诙谐地说了一句“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
  时隔28年,即在1956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大的一次预备会上还谈起此事:“井冈山时期一个误传消息来了,说中央开除了我的党籍,就不能过党的生活了,只能当师长,开支部会我也不能去。”“‘开除党籍’,又不能安个职务,就让我当师长。我这个人当师长就不那么能干,没有学过军事。因为你是个党外民主人士了,没有办法,我就当了一阵师长。”“后来又说这是谣传,是开除出政治局,不是开除党籍。啊呀,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毛泽东被误传“开除党籍”,可以说是他在井冈山,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不幸遭遇。尽管被误传,但毛泽东依然能化险为夷,不过化险的“办法”不是其他,却是“时间”,因为部队开往湘南途中,到达湖南酃县中村时,毛泽东看到了中共中央的正式文件,知道了只是被开除政治局候补委员,而不是开除党籍,他心头的阴影终于一扫而光。
 

三、圳下遇险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从小行洲出发,风雪下井冈,向赣南出击,目的是打破湘赣两省敌军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但红军主力下山,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必将经历一番苦战,毛泽东也经历了他刚下山不久的第三次大危险。
  2月1日,毛泽东、朱德率领部队夜宿在寻乌县吉潭镇的圳下村。圳下村,四面环山,中间是个东西走向的狭长地段和一条小河,红四军进村后,军部驻扎在村中心的文昌阁和一个较大的土围子里面,二十八团和三十一团被安排在村前和村后守卫着军部。
  2月2日拂晓,二十八团先于军部开拔,特务营也未及时察觉敌情,敌刘士毅部的先头部队,突然向驻在圳下村中的红四军军部袭击,一时,四面枪声大作,毛泽东与贺子珍由警卫员掩护,涉水过河,突围上山。军长朱德手提冲锋枪与警卫员杀出一条血路,但跟随他一起突围的,结婚不到一年已有身孕的妻子伍若兰却因腿部中弹,不幸被捕。陈毅在突围中,被突然冲上来的敌人一把抓住大衣,他急中生智,把大衣一脱,往敌人头上罩去,才得以逃脱。可见当时情形已是万分紧急了!
  客观地说,毛泽东此次能够化险为夷,有幸运的成分。当时毛泽东是住在村前的小庙里,并没有宿在军部,因此,敌人先头部队攻进圳下村的时候,实际上已越过他住的地方。设想,如果敌人来的不是先头部队,又如果毛泽东和朱德等红四军领导没能及时冲出包围圈,而是给了敌人“一锅端”的机会,那么中共的历史必将改写了。所幸的是,历史并不能假设。
  圳下村遇险,是红四军下山所遇到的第一个也是最严重的困难。部队损失惨重,官兵忍饥挨饿,又无歇脚之处,伤员剧增,却无处安置,弹药耗尽,且无从补充,士气相当低落。毛泽东在3月20日给中央报告中称当时:“是我军最困难的时候”。
  但红军仍是一支有力量的部队,当红军进抵瑞金县北大柏地时,毛泽东、朱德率领官兵,利用大柏地的有力地形,对尾追之敌刘士毅部给予猛烈打击,使其不敢再追。大柏地首战告捷,军威大振,士气高涨。后来,在1933年的夏天,已被调离军事职务的毛泽东路经大柏地,看到雨停虹现,夕阳在山,他触景生情,欣然写了《菩萨蛮?大柏地》一词,回忆起“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的壮丽场景来。
  毛泽东对井冈山是情有独钟的。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零四个月,但却常常勾起伟人太多的回忆。1965年5月,在阔别38年的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重上井冈山,在这段时间里,他始终处于激动与兴奋中,他以诗人的壮丽情怀,写下了两篇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和《念奴娇?井冈山》,在后一首诗词中,有“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的感叹。
  纵观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三次不幸遭遇,虽然情况不一,但他每次遇到险情不慌张,碰到挫折不消沉,而是在逆境中奋起,即使是他被误传“开除党籍”,仍然是不计私利,胸怀坦荡,这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作者单位: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宋诚)

原文地址: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网
上一篇:惨!美军镜头下的朝鲜战争 下一篇:中国需要无数宋教仁这样的“议会迷”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1305123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