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法治史海 > >正文

三名普通师生文革时期的“海瑞之祸”
2013
06 /24
01:40
消息来源
中国法治
三名普通师生文革时期的“海瑞之祸”
 

[导读]“文革”即将开始之时,一名中学生,一名大学生,一名中学老师,因为各自写了文章反对姚文元,卷入了一场始料未及的“文祸”。

三名普通师生文革时期的“海瑞之祸”

海瑞之祸

“文革”即将开始之时,一名中学生,一名大学生,一名中学老师,因为各自写了文章反对姚文元,卷入了一场始料未及的“文祸”

午夜,姚全兴惊醒了过来,浑身是汗。他掐了一下胳膊,确信自己又一次做了梦。梦里是批斗的场面,满墙都是批判他的大字报、大标语,无数只胳膊挥上挥下,口号声震耳欲聋……

47年来,每隔一两个月,他都被这头梦的恶兽追赶,撕咬。近两三年,梦的次数好像多了起来。

“听老人讲,人年纪大了,做的梦都是年轻时候的事。”林丙义一口上海话里夹杂着福建口音。他的梦里,也是满墙的大字报,一张又一张的报纸,令人心惊肉跳。

报纸?“是的,报纸,报纸上又有文章点到我的名字了。 ”

噩梦开始于47年前,那一年,姚全兴23岁,林炳义28岁,马以鑫15岁。

那年,那月

1965年11月10日,马以鑫记得很清楚。在学校读报栏,他看到一篇署名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他是敬业中学的高中生,平日热爱文学和文艺,关心社会动态。读罢,头脑里冒出两个问号??“第一,海瑞到底是好人坏人?我印象中海瑞名气很大,是个很有影响的清官,老百姓一直很爱戴。第二,我们今天看海瑞的戏到底学什么? ”

他跑到阅览室,又把文章认真读了一遍。礼拜天,他到上海图书馆找来相关的历史剧、吴晗的文章和剧本,看了大半天,觉得“文章和实际距离太大”。他用5张活页纸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把文章寄给《文汇报》,署名“马捷”,同时附上一封信: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中学生,喜欢文学,爱读你们的报纸,姚文元的文章看了以后有点想法,现在写成一篇文章,也许是不对的,但这是我的想法。”

四五天后班主任找到他,说《文汇报》来电话,让他下课后到报社去一趟。“她问,你写了什么文章?我说反驳姚文元观点的。她很惊讶,一下子全班都知道了。”

马以鑫坐电车到了位于圆明园路的报社。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等着他,手里拿着几张用红铅笔画了许多横线的纸。他是时任《文汇报》总编陈虞孙。“他先问我怎么会写这个文章。又问我父母情况、读书情况。”谈话快结束时,他说文章“还没有击中要害,观点比较散”,但他们准备采用,让他回去抓紧时间改一改。

回家路上,兴奋过后,一股悔意涌了上来 。“第一感觉大概是做了一件傻事,姚文元怎么可能有错?第二从班上的反应、老师的神态发现不太妙,他们好像都有些不屑。我真的有点怕了。”

他还是有一点“历史经验”。小学时,有一个姓巩的数学老师,教得很好。“忽然有一天,学校不允许他给我们上课了??他被打成右派了,被分配打扫厕所。在学校里,他被完全孤立了。”

马以鑫觉得自己太锋芒毕露,他没听陈主编要他“击中要害”的指示,而把原稿改成一封态度谦恭的“读者来信”,一再声明自己只是个中学生,要好好学习云云。

第二天一早,他把改好的稿子送到报社。期间,他到附近的南京东路溜达一圈,发现新华书店里姚文元的单行本出版了,绿封面的。他暗自庆幸把文章改了!

11月30日上午第二节课后,隔壁班有同学问他:“马捷”是你吗?你的文章登出来啦!他直奔三楼阅报栏,在《文汇报》第四版看到一行通栏大标题:“关于《海瑞罢官》问题讨论(1)”,底下正是他的原文??《也谈〈海瑞罢官〉》。他立刻托老师打电话到报社,问怎么用的是原稿。那边只说了4个字:“我们需要。”

一下子,马以鑫成了名人,全校老师和学生都在议论这件事。年底,他收到报社寄来的一笔“稿费”??十来本书,有《马恩论艺术》上下卷、《毛主席论文艺》、《学习毛主席著作心得体会》等等。

12月16日,看到《光明日报》登出自己的文章时,姚全兴的头脑“嗡”的一声??以后会有什么麻烦么?当然,小小的不安被更多的激动与狂喜淹没。他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印在报纸上,整整占了半版!

姚全兴当时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函授班学员。11月15日,他从《文汇报》上读到姚文元评《海瑞罢官》的文章后,很不以为然,觉得姚“太霸道,太不讲理”。

课堂上,历史系老师王家范也谈到姚文元的文章,“他说:吴晗未必错,姚文元未必对,你们有兴趣的话,也不妨写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当时报纸上正在鼓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受到鼓动的姚全兴自信地写下“不能用形而上学代替辩证法??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他写道:“(姚文元)用了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来认识问题、处理问题”,“随心所欲地把没有必然联系的两回事拉在一起,进行机械的类比。认为剧本中写了‘退田’、‘平冤狱’,也就是要我们学习‘退田’、‘平冤狱’……如果按照这种奇怪的逻辑进行文艺评论,那么写李自成起义的戏,就是要我们学习起义吗?”

中学教师林丙义忧心忡忡地扫过自己发在《文汇报》上的文章时,注意到有一段编者按:“我们发表姚文元同志的文章,正是为了开展百家争鸣,通过辩论,把《海瑞罢官》这出戏和它提出的一系列原则问题弄清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这让他悬了十多天的心放了下来?? 自己只是响应党中央的“双百”方针,发表了一点不同看法而已。

林丙义是被人“推”“拉”进这场讨论的。他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分配时,他的老师、著名学者周谷城勉励他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做学问。11月下旬,《文汇报》记者周国荣专程到虹口中学找老师们开关于《海瑞罢官》的座谈会。周表示:“欢迎诸位发表不同意见,可以与姚文元商榷,展开学术讨论。”在他的引导下,林丙义主要讲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另一位历史教师也发了言,为吴晗做一些辩解。

几天后,周记者又出现在虹口中学,请他俩就之前的观点写一篇文章。林丙义答应试试看,心中却顾虑重重。

“一个原因是1957年有过‘反右’,对于‘祸从口出’有深刻印象;二是60年代前期,文艺界批判《李慧娘》、《早春二月》,哲学界批判‘合二为一’,史学界批判‘资产阶级史观’等,我感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剧烈。姚文元是大批判中的著名‘左派’。写文章与他商榷要慎重考虑。”

举棋不定,他找了自己信任的校党支部副书记,副书记表示:就按记者的要求写吧。他又找大学同学沙健商量,沙健也支持他写。“当时我们有个想法:社会上的大批判对象都是些代表性的人物,我们中学教师还够不上成为批判对象。”

写文章期间,他打电话给周国荣再次确认约稿主题,对方答复:“写不同意见。”此后,周国荣每天都打来催稿电话。

成稿后,林丙义仍在犹豫,第二天傍晚才通知周。当夜12点,周派人骑摩托车赶到虹口中学将文稿取走。这在汽车、摩托车很少见的1960年代是很稀罕的举动??这位周姓记者后来是“文革”期间叱咤上海滩的人物,1967年“一月风暴”后,成为《文汇报》3个造反派头头之一。

林丙义是从史证和推论方法上与姚文元商榷的。他反对姚把明朝的“退田”、“平冤狱”与“单干风”、“翻案风”等同起来,认为两者“是很难比拟的,两者性质不同,历史条件也不同”。他也反对姚文元文章的基本观点??说海瑞要乡官“退田”,“实际上保护了中小地主和富农的利益。”

一名普通中学教师当然不知道最高层的风云,他单纯地以为这只是学术问题。他不知道另一个人也卷入了风波??他的大学老师朱永嘉。因为《海瑞罢官》,这位研究明史的复旦青年教师的人生由此改变。后来有人评价说,“以姚文元的水平,是绝对写不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朱后来成为上海写作组负责人,是“四人帮”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

原文地址: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网
上一篇:大饭桶李鸿章与超级饭桶丁汝昌 下一篇:姚文元1976年为何私自扣留两封奇怪来信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1305123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