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法治史海 > >正文

四十七年前的那张大字报 精彩逻辑
2013
06 /24
01:59
消息来源
中国法治
四十七年前的那张大字报 精彩逻辑
 
 今天是六月一日,除了儿童节的意义之外,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同样赋予六月一日特殊的意义。那张大字报是五月二十五日出笼的,经过一个星期的“舆论导向”和政治盯梢,在六月一日晚上由中央广播电台在联播节目中播出,在六月二日在各大报纸“见报”。此后,聂元梓陆续抢得三个“头功”:打朱,打邓,揪叛徒。

    但是聂元梓在九大之后不久便“出事”了。什么叫出事?出事就是好人变成坏人。聂元梓在一九六九年十一月转身为“下放劳动”,在一九七一年转身为“隔离审查”。一九七八年,走路派经过认真研究决定请她到牢城吃饭。

第一张大字报的第一作者是坏人,那么,第一张大字报算是什么大字报呢?

答案很简单, 从一九六六五月二十五日到一九六九年十一月,那张大字报是马列主义的。从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开始,那张大字报就是修正主义的。言随人废,政坛一贯如此。读毛的书,做毛的好学生,按教义这话本身是对的,但是这话是副统帅说的,而副统帅又在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出了事,所以这话就被废了,据说人民日报是在九月十四日在它头版右上角把这话给废了的。人民日报狠狠地把副统帅给日了一下。从那一天起,直到毛死去,再也没有人敢提“读毛的书,做毛的好学生”。重庆唱红时,红叔也没敢叫大家唱“大海航行靠舵手”。

    对于文革,好像有一个非正式的理论,说描述文革会引发效仿文革的行为。那么,层出不穷的抗日剧会不会引发效仿日本人的行为呢?再说,文化大革命是在没有实例可供效仿的基础上发生的。一九六六年的文化大革命,是发生在“没有文化大革命”的基础上的。它是第一次,不是什么第二次或第三次。过七八年再来一次,是指在第一次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择期胡作非为。文化大革命是创新,不是模仿。文化大革命所依赖的思想基础是陈旧的,文化大革命所采取的行动是创新的。文化大革命前期热闹非凡,高潮迭起,后期略显沉闷。

    对于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在聂元梓出事之后就无人提及,也不愿意提及。说它是马列主义的,
 那么为什么马列主义大字报会出自坏人之手呢?说它是修正主义的,那修正主义大字报是如何点燃马列主义的“熊熊烈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呢?难以自圆其说,恐怕也是文化大革命的一个特征和特色。面对难以自圆其说的命题,最聪明的和最无奈的办法是不吱声,也不允许别人“吱声” 。对那些偏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怎么办?很简单,宣布他们“极端仇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聂元梓生于一九二一年,在一九六六年时已经步入不惑之年并跻身宝贵财富之列,按理是老江湖老油子了,怎么会在“大风大浪”中呛了水呢?究其原因,恐怕还在于违反了组织性和纪律性!聂元梓如果听命于北大党委,那么她会是安全的,至少,在最后是安全的。可是聂元梓“错误地判断了形势”,以为和通天的高层人物搅在一起会捞取更多的果实。天上的月亮捞不到,就捞井里的吧。文化大革命,就是一场猴子捞月亮的滑稽大戏,没有一只猴子捞到月亮,有的还摔得半死。聂元梓就属于那些摔得半死的猴子中的一只。
========================================================
聂元梓、蒯大富、遇罗克(被枪毙)以及几乎所有“闹革命”的当地夺权成为“革委会主任”的造反派头头最后都在文革中期被“无产阶级革命司令部”判为“反革命”吃牢饭,许多死于狱中,他们死时都不搞明白他们“响应号召闹革命”怎么成了反毛分子?
原文地址: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网
上一篇:中国历史上空谈误国的典型案例 下一篇:明朝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1305123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