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法治史海 > >正文

中国古代政治中枢治乱考
2013
10 /25
07:35
消息来源
中国法治
中国古代政治中枢治乱考

 保持最高决策与执行群体的相对稳定,能够造就强大、富足的国家,反之,就会出现衰亡之世

  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健康且稳定的中枢政治群体,就不会有一个相对健康的王朝

  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在横扫六合之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在各地风俗、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秦帝国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政策,依靠律令制度与官僚制度实行统治,用郡县制确立了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在实践层面确立了大一统的政治模式。此后的两千年间,这种统治模式成为古代中国的执政主流。

  对古代中国而言,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模式到底功过如何,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在这一模式作为代代相袭的基本体制之时,如何在这一前提下维护统治、保证王朝的长治久安,则是每个王朝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错综复杂,既需要在执政层面进行各项制度建设,比如健全官僚制度、维护律令的权威性与公正性、强调政策制定的理性原则等,也需要在意识上时刻自省,反复思考王朝利益与社会利益、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官员权力与百姓权益、王朝统治合法性论证与具体政策的契合度、王朝倡导的价值观与实际施政的吻合度等宏观问题。一些具体而敏感的方面,诸如边疆政策、民族政策、财税政策等,自然也是关系到王朝安危、国祚修短的关键。当面对这些问题时,清醒的决策者自然会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危机感。

  在这些问题中,有一个问题与其他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那就是如何保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最高决策与执行群体??我们以前的教科书里称之为“统治集团”。在帝制与中央集权作为基本体制的古代中国,身处权力中枢的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影响力自不待言,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健康且稳定的中枢政治群体,就不会有一个相对健康的王朝。

  如果最高决策与执行群体能够保证相对稳定,就会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也会保证中枢政局的稳定。政策的连续性既能让长期计划得以实施,避免急政的发生,也让基层社会免受朝令夕改之苦;中央集权体制下,政治中枢是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力来源,也是整个体制的信息中枢与调控中枢,保证中枢政局的稳定,才能让中央集权体制顺利运转。

  要维持这种相对稳定也并非易事,在掌握了最高权力就掌握了一切的古代中国,跻身最高决策与执行群体,意味着成为王朝利益的分肥者??尽管有政治理想的士人们志不在此,但追求富贵者更多,其间甚至还有想成就帝王之业者。对权力的追逐如果处于无序的状态,就会造成政治秩序的紊乱和政策的混乱。

  “政出多门”对国家与社会有极大危害

  春秋时期,经过晋献公、晋文公的努力,晋国成为中原的霸主,可是在国家强大的同时,晋国的卿族势力也越来越强,若干卿族都想控制朝政,为此互相倾轧。当这些卿族都想主宰国政却又没有战胜其他家族的绝对优势时,他们就将最高决策与行政权力强行分割,造成“政出多门”的局面。所谓“政出多门”,与按照职能和行政运行机制进行的分权体制不同,而是政治高层的成员为着争夺权力而各自拉起山头。这种局面,令具体的执行者无所适从,基层的百姓也会成为他们权力争夺的受害者。而且,“政出多门”并不是卿族们权力争夺的结果,当矛盾无法化解时,他们就会用暴力形式一决雌雄。晋国的卿族就在这样一波又一波的争夺中逐渐消亡。伴随着这一弱肉强食过程的,还有国君势力的日渐衰微与几个强大卿族的离心离德。这个互相争斗的过程,以“三家分晋”而告终。

  正因为“政出多门”对国家与社会有极大危害,进入帝国时代之后,如何维护中枢政治群体的相对稳定,特别是如何通过维护这种稳定保证皇权不失,成为帝王们迫切想要解决的难题。秦始皇的解决方案是放弃分封制,用律法和官僚制来保证皇帝的绝对权威,结果只保证了皇帝一人的权益,被方士们评价为“天性刚戾自用”、“以为自古莫及己”,“上不闻过而日骄”,成为“独夫”。

  有鉴于此,政治务实派刘邦在取得楚汉战争胜利后便决定与开国功臣共治天下,以保证刘氏政权的稳固。为此,他与功臣们订立“白马之盟”,共同盟誓,约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得侯”,既突出了刘氏皇族的独尊地位,又保证了功臣集团作为最高决策与执行群体的利益。这一誓约成为西汉前期中枢政局稳定的重要政治依据,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时期,最高层成员几乎全部来自功臣集团及其子孙,他们不但在吕后去世后清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还援引“白马之盟”限制外戚势力的扩张。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也是依靠这一集团中的重量级人物周亚夫才得以成功。这种稳定不仅对高层政治有利,对基层社会同样有益。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几代君臣都坚持与民休息的原则,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恢复了社会经济,让百姓生活较为富足,司马迁将这一情况概括为“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

  只强调高层的相对稳定,维护高层政治的安全,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

  保持最高决策与执行群体的相对稳定,能够造就强大、富足的汉帝国,反之,就会出现衰亡之世。公元6世纪,北魏王朝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北齐和北周两个新王朝。最初,东魏??北齐政权疆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西魏??北周则地域狭小、物资匮乏、人口较少。然而,几十年后,北周大军一路东进,一举消灭了北齐王朝。为什么?有的史家归因于北齐的皇帝骄奢淫逸,私德有亏,这显然不是关键。关键就在于双方在内部政权建设方面的巨大差异。

  东魏??北齐政权的政治高层,先后存在几种势力:有开国的军事贵族集团,有北方的汉人大族,也有北齐王朝后期与皇帝私人关系密切的“恩幸”群体。而在东魏??北齐高层纷争不断时,原本实力较弱的西魏??北周则通过实行“关中本位政策”,以文化认同和联姻为纽带,以制度为保障,将其内部的精英力量锻造成一个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政治集团,这个集团被史学家陈寅恪称为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简称“关陇集团”。西魏??北周以关陇集团为政治核心,不断增强其内部凝聚力,避免了高层政治上的内耗,在东魏??北齐内部倾轧时一心发展,双方的实力此消彼长,终于“东方不亮西方亮”,关陇集团的影响力更是一直持续到唐太宗时期。

  在统一的西汉王朝,以功臣集团为主体的政治高层的稳定,促进了王朝的稳定发展;在北魏分裂后,西魏??北周凭借关陇集团对中枢政治的掌控,成为乱世中的胜利者。可以说,作为必要条件,最高决策与执行群体的相对稳定,是古代中国王朝统治是否能够长久的一个关键要素。

  当然,只强调高层的相对稳定,维护高层政治的安全,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宋太祖、太宗想出各种办法削弱武将权力、维护中央权威,却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除后患而大杀功臣,也没能为他的继位者朱允?换来平安。同样,只有高层的稳定,却没有理性的决策与行政体制,没有权衡多方利益的合理政策,也无济于事。在回顾历史时,我们看到保证政治中枢相对稳定的重要性,并从此获得若干历史经验,便已足够。毕竟,我们不能刻舟求剑,当今的中国已非古代的帝国,政治中枢人士也并非终身制,保持最高决策与执行层面的稳定性,已不能从人着手,而更应该建立一套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决策、施政的合理性以及各项政策实施的可持续性。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来源:人民论坛

原文地址: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网
上一篇:压垮戊戌变法的“最后一根稻草” 下一篇:孙中山“真假平等”观浅议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1305123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