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法治史海 > >正文

毛新宇:爷爷已逝世37年 但人民甚至敌人都没有忘记他
2013
12 /24
06:11
消息来源
中国法治
毛新宇:爷爷已逝世37年 但人民甚至敌人都没有忘记他

原标题:毛泽东嫡孙毛新宇:爷爷的军事思想值得我毕生研究

资料图:毛泽东主席嫡孙毛新宇。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src="http://file.cnfazhi.net/2015/0207/20150207015524440.jpg"

资料图:毛泽东主席嫡孙毛新宇。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中新网北京12月24日电(黄维真邓敏)今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在毛泽东的冥诞前夕,其嫡孙毛新宇接受了中新网记者的采访,畅谈这十年来他如何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现代信息化战争中的指导作用。

2003年,毛新宇以一篇题为《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研究》的博士论文,开始了自己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职业生涯。十年后的今天,升为少将并任职军事科学院军事战略研究部副部长的毛新宇,对他爷爷的军事思想,又有了新的认识。

“10年前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我还只能算是一个新兵,所以那时更多地侧重理论梳理。这些年来,随着对党和军队历史的研究,以及对当前世界格局中军事斗争现实的认识,再读爷爷他老人家的论著,我常有司马迁在《史记》里谈及孔子时的感慨: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常废书而叹,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想,这不仅是我作为他的嫡亲后代的体会,也是我国很多重量级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专家的体会,甚至还是我们的对手的体会。每次从他们的视角看爷爷,我都会有更进一步的收获。”

毛新宇说:“爷爷他老人家已逝世37年,世界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人民甚至敌人都没有忘记他。如果说,爷爷健在时,人们对他的崇敬多是出于感性认识和社会政治环境的濡染,而如今对他的怀念和尊敬,则是经过历史反思和人生省察后的理性认知,更真实,因而也更能反映出他老人家思想的永恒魅力和不朽价值。”

作为一名军人,在毛新宇看来,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中国军队建设更需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而最根本的就是仍要坚持和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灵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不断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和军队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们人民解放军的军魂,必须要坚持,不能动摇。”

毛新宇觉得,现在很多西方国家把中国军队为作重要演变目标,提出了很多歪理邪说,像“军队非党化”、“军队国家化”等,其核心和本质,就是反对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是要动摇党指挥枪的军魂,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今后我们军队、国防关于信息化建设,关于机械化建设,有各种各样的方法途径都可以探讨,但是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不可动摇、不可触犯的根本性原则。”

作为毛泽东唯一的嫡孙,外界很关心毛新宇的工作和生活。采访中,毛新宇表示,他在军事科学院的研究工作,基本是按照军委总部、军事科学院对他所在部门的要求,就有关重大问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研,收集资料和讨论研究。比如,2010年,根据军委的指示,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和中央文献研究室一块编了《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

“目前我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科学把握和灵活运用问题。这个任务是非常重的。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确实跟老人家以前指挥的常规战争有很大不同,战争的形态内容都很复杂,未来的仗如何打?如果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信息化战争?这些我们都不可能从他老人家的书中找到现成的答案,等待现成的锦囊妙计。

我常想,假如他老人家在世,面对这些问题,会怎么做?正如有的专家所总结的那样,毛泽东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先知先觉,而是以最大的历史自觉来到转折点,既有对历史运行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有对社会发展前景的主动营造;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他的军事智慧不是一堆突发奇想的念头,他的雄才大略也丝毫不带有侥幸的色彩。他曾这样向人坦白他智慧的秘密: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每个战役后总要总结一次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所以我想,我们这些才智不如他老人家的,就更不能心存侥幸,只能老老实实学习,认认真真研究,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根本方法为指导,刻苦学习一切新知识,并结合现实军事斗争,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很多的创造和创新。”(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原文地址: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网
上一篇:原胡耀邦政治秘书刘崇文:耀邦和我谈下台前后 下一篇:活字印刷在中国古代不是主流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1305123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