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法治史海 > >正文

清华校长风云录:数学零分也能当校长
2014
12 /25
01:49
消息来源
中国法治
清华校长风云录:数学零分也能当校长

罗家伦主政清华时年仅31岁。上任伊始,正赶上清华暑假招生,他匆匆而来,在招生简章上大笔一挥,添了四个大字:“男女兼收”。于是,清华在当年迎来了第一批女学生。

一世纪沧桑砥砺,一百年春华秋实。

这是现任校长顾秉林在清华大学2011年新年献词的开场白。一百岁的清华,数易其名,历经风雨,和百年中国历史一道沉浮,在中国人的记忆中留下诸多悲喜交织的影像。

清华影像中有些特殊的身影??他们或为众人熟悉,或已在岁月长河中变得模糊,但却因为一个共同的身份令人肃然起敬又充满好奇。那就是:清华校长。

谁是首任校长

沿清华学堂这个旧名再往前追溯,那时它还叫游美肄业馆。1911年4月9日,清外务部与学部一同奏请将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两日后,宣统朱批:“依议,钦此。”

当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正式开学,此时的清华学堂监督(校长)由清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兼任。

被许多人称为清华创建人的周自齐出身山东一个官绅世家,他自幼在大家族中接受了宏博的国学教育,后考入广州同文馆学习外语。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见他“学业出众,一表人才,潇洒大方”,便保送他进入京师同文馆学习。

在北京,周自齐的外语才能得以发挥。甲午战争时期,李鸿章等人阅读日本报纸上的新闻,周自齐就是翻译之一。

京师同文馆毕业后,周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毕业回国后,他开始在外务部任职,还曾陪同载振亲王参加英王乔治五世加冕大典。

1909年,周自齐出任游美学务处总办,从此与清华结缘。他组织筹建了清华学堂的前身游美肄业馆,在校址的选定、购地、建校、聘请教员等方面倾尽心血,最为后人关注的是选拔学生留美工作。

周自齐定下“中文要通达、品行要纯正、家世要清白、不能有破相”的标准,梅贻琦、竺可桢、胡适、赵元任、金邦正等以后的名人大家都是通过了周自齐的选拔而得以留美。

除了绚烂而短暂的清华监督生涯,周自齐还在近代史上留下了颇多印记:“二十一条”密约最先曝光者、我国植树节的最早呈准者等等。

他还是民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总统,1922年3月,他署理国务总理,徐世昌下台后,代行总统职务,任期为1922年6月2日至1922年6月11日。

在清华学堂时代,在周自齐之后任监督的是唐国安,如果从辛亥革命后算起,他亦被不少人认为是清华的首任校长。

唐国安1873年被曾国藩选派为第一批留美幼童生赴美留学,肄业于耶鲁大学,1912年任清华学堂监督。在他任职期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在掌舵清华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唐国安进行了许多大刀阔斧的改革。

唐国安倡导“通才教育”,提倡学生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诸多领域,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他还提出大学教育应是“德、智、体、美、群”五育并举,引导学生和谐发展。

胡适、赵元任、竺可桢都曾自称是“唐国安的弟子”。

留下八个字的辞职校长

唐国安是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学校的承前启后者,周诒春则是清华学校时期的集大成者。唐国安临终前推荐他担任校长,并在致外交部的信中称之:“老成练达,学识皆优。”

周诒春的一生很有些传奇意味。他曾就读于美国威斯康辛、耶鲁等名校,也曾在科举考试终结后的1911年被清政府授予进士、点为翰林,时称“洋翰林”。他在1912年担任过孙中山的英文秘书,也曾任过民国政府的农林部长和卫生部长。然而,在许多清华人眼中,清华校长才是周诒春一生最大的光辉。

清华校友陈宏振评价周诒春,“他是母校的拓荒者,母校的创建人,筚路蓝缕,惨淡经营,播下精选的种子,收获到丰硕的果实,建立了优良的传统,奠定下巩固的基础。”

在清华4年多任期中,周诒春拟定了清华学校从留美预备学校向正规大学转变的宏伟计划;主持修建了清华园内早期著名的四大建筑;确定了清华校训;开创了清华的体育传统。

1916年,他正式向当局提出让清华向独立、完全大学过渡的计划,在呈请书中,他写道:“我国地大物博,已设之完全大学寥寥无几。当此百度维新之候,尤宜广育人才,以应时需。”

然而在1918年初,因为受到亲日派排挤和污蔑,周诒春留下“既遭时忌,愿让贤能”八字而辞职。

清华教授温源宁回忆老校长离职那一天的情形:“清华学校全体集合,学生们身穿军操制服,一齐举枪向他致敬。这悲哀持续了这样久,以至于他离开了十几年,清华也没有忘记他,或者说不肯忘记他。”

被学生赶下台的校长

周诒春让清华学子如此不舍,他之后两位继任的情形则截然相反。

接任周诒春的是外交部参事秘书张煜全,他也是留美生,曾在1906年学部游学毕业生考试中名列头等。有史料记载,此人在任校长期间“不理校政,引起学生强烈不满”。

1921级学生闻一多曾画了一幅漫画,讽刺这位大半时间卧床养病的校长是“垂床听政”。

1919年1、2月,在“五四”运动中诞生的清华学生代表团正式改组为学生会。张煜全派校警在学生会成立大会上横加干涉。愤怒学生宣布罢课,掀起了清华校史上第一次驱赶校长的风潮,张煜全被赶出了清华。

张煜全之后,拥有康奈尔大学林科硕士学位的金邦正担任校长。他来清华之后,做了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

1921年6月11日,清华高年级学生(1921级和1922级)因支援北京八校教师索薪斗争,举行了“同情罢考”。金邦正罚全体罢考学生留级一年,引起学生强烈反对。1921年秋开学时,全体学生拒不出席开学典礼。

当年10月13日,金邦正作为出席太平洋会议的中国代表团随员赴美,其间清华学生会去信:“请其不必作卷土重来之梦想”。金由此被迫辞职。

第一代海归MBA当校长

在清华学校时代,最后两任校长是曹云祥和温应星,前者任期5年半,后者为2个月。

曹云祥是哈佛大学商业管理硕士出身,可称之为中国最早一代海归MBA。他于1922年任清华校长。根据清华校史,在他的任期内,清华实现了由一个中等程度的留美预备学校改办为完全大学的计划。

曹云祥还主持办起了鼎鼎大名的清华国学研究院,聘请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为研究院导师,史称“清华四大导师”。

曹云祥的继任温应星仅在清华任校长2月,并没有在清华园留下太多故事。他曾是美国西点军校的首位中国毕业生,和巴顿将军同班,死后也葬在了西点军校的军人公墓中。

数学0分也能当校长

1917年北京大学招生期间,参加阅卷的胡适在招生会议上说:“我看了一篇作文,给了满分,希望学校能录取这位有才华的考生。”北大校长蔡元培当场表示同意。可当委员们翻阅这名考生的成绩单时,却发现他的数学是零分,其他各科成绩也不出众。由于蔡、胡两人的执意,学校还是破格录取了这名学生。

这名学生就是罗家伦,11年后,他成为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罗家伦“五四”时期曾在北大与傅斯年一起创办《新潮》杂志,与《新青年》相呼应,之后出国留学,拜在杜威教授门下,成为胡适师弟。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说北大校长蔡元培批准由北大经费中每月拨出3000元给《新潮》,引起保守派强烈攻击,要求他辞退两个教员和开除两个学生,两个教员是陈独秀和胡适,两个学生是傅斯年和罗家伦。蔡元培的态度是:不照办。

罗家伦主政清华时年仅31岁。上任伊始,正赶上清华暑假招生,他匆匆而来,在招生简章上大笔一挥,添了四个大字:“男女兼收。”于是,清华在当年迎来了第一批女学生。

不知是否与自己经历有关,钱钟书数学考了15分,吴晗数学考了0分,罗家伦照收不误,后来钱钟书回忆:“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招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我并向罗家伦弯腰鞠躬申谢。”

女儿罗久芳这样总结罗家伦的清华生涯:“父亲在清华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使原率属于外交部的‘清华学校’升格为‘国立清华大学’。”

陈寅恪晚年也说:“志希(罗家伦字)在清华,把清华正式地成为一所国立大学,功德是很高的。”

罗家伦之后,吴南轩担任清华校长两个月,他由于任用私人亲信为教务长、秘书长,拒不承认由教授会选举院长的惯例等做法引发师生“驱吴”风潮。教授会通过决议致电教育部要求“另简贤能”。他被迫于6月5日辞职南下,后任复旦大学校长。

终身校长

梅贻琦是清华校长中任期最长者,也是清华校长中有诸多流传甚广之言论者。学者司徒允这样评价他:“被誉为‘清华终身校长’的梅贻琦先生可谓备得‘身后荣誉’,一句‘所谓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的名言几乎使他与蔡元培先生比肩而立。”

梅贻琦自幼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据他的夫人韩咏华说,当他们订婚的消息被同学陶履辛听到后,急忙跑来对她说:“告诉你,梅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呀”。她答道:“豁出去了,他说多少算多少吧。”但梅贻琦是爱用行动说话的人。比如在廉洁治校的方面,他来清华后,发现过去清华校长住宅的一切日用品包括手纸都由公费提供,于是断然放弃特权,私费一概自己掏钱。

据教授郑天挺回忆,梅贻琦在一次出差中,本来计划乘飞机从成都回昆明,后来恰好得到乘邮政汽车的机会,梅贻琦就退了飞机票,因为“可以为公家节约两百多元”。

冯友兰在梅贻琦赴台之后,担任了清华半年的校务会议临时主席,相当于暂行了校长之职。后人这样评价他在清华的临时校长任职:“解放军解放北平时,他组织师生负责学校的治安和保卫工作,把一个完好的清华大学交到人民手中。”

校长在政治运动浪潮中

叶企孙从1949年5月到1952年6月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也是中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前的最后一任清华大学负责人,他也是由清华全体师生推选出来的校长。

叶企孙任校务委员会主任的3年,亦是新中国起步的最初阶段,这一时期,各种政治运动在大学校园此起彼伏。“在这三年,叶师凭借个人的远见卓识、坚强的科学精神支持下的毅力和全体师生对他人格的长期信赖,成功地排除了各种干扰破坏,竭力维护清华的好传统”,他的学生虞浩这样评价。这一时期,清华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有20多人后来成为两院院士。

叶企孙的继任蒋南翔,有着光辉的红色生涯,曾是“一二?九”运动的学生领袖,也是1933年入党的老党员。

论及他在清华大学14年的校长生涯,在他去世时的一篇悼词有个比较浓缩的概括:“他重视最新科学技术的发展,陆续在清华大学创建了原子能、自动控制等新兴学科;他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片又红又专的人才”,他“亲自做一些著名老教授入党的培养和发展工作”。

蒋南翔还留下一句话:“参加体育锻炼,争取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如今的大学生还可以在学校体育馆里看到这样的条幅。

蒋南翔在“文革”开始时被打倒,也许能给他带来一点欣慰的是,就在暴风雨来临的前夜,有一批年轻人从清华走出,迈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他们当中有个来自安徽的青年,名叫胡锦涛。

“文革”十年,清华在无休止的批判大会和武斗中走过那段灰暗岁月。1977年,刘达来清华大学任革委会主任,随后在1978年至1983年间任清华校长。他在清华任期内做了一系列拨乱反正和恢复重建工作。

1982年夏,《北京晚报》访问刘达,记者称他为教育家,他不同意这个称呼,说:“当教育家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我有,但不系统,不完善。我自己不教书,我非常尊重专家和教授。”

把清华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1983年至今,清华产生了4位校长,分别是高景德、张孝文、王大中和顾秉林。

高景德是典型的学者型校长,在电机工程领域有突出学术成就。他在主政清华5年半时间,清华成立研究生院,使得清华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大增。

高景德之后,张孝文担任校长至1994年。在他主政期间,提出“争取到2011年把清华大学建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

1994年1月,王大中继任清华校长,交到他手中的是一张前任留下的蓝图。2003年,也就是王大中离任清华校长那一年,宣布了清华大学“三个九年”总体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在2012到2020年的“第二个九年”中,清华大学力争在总体上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顾秉林是现任清华校长,他担任这个职务已经8年。1968年他靠自修完成了全部大学课程,54岁时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和前两任一样,顾秉林对把清华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充满期望。

来源:人民网?《?望东方周刊》



原文地址: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网
上一篇:唐安史之乱后章服等级制度崩溃 丝布普及到庶民 下一篇:苏美一:叛党投敌捕杀数百共产党人 被称混世魔王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1305123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