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法治史海 > >正文

历史上的今天:红军突破乌江天险 蒋介石为何曾高兴
2015
01 /04
08:08
消息来源
中国法治
历史上的今天:红军突破乌江天险 蒋介石为何曾高兴

在80年前的今天,1935年1月4日(甲戌年冬月廿九),红军突破乌江天险。

\

  强渡乌江??湘江之战后的首个大胜仗

  乌江为贵州第一大河,以流急、滩多、谷狭而闻名于世,号称“天险”。然而,当我们一路驱车寻访,抵达当年红军抢渡乌江的主战场江界河渡口时,四人彻底晕菜。眼前的乌江,波澜不兴,水平如镜,在两岸高峡及蓝天白云倒影映衬下,如诗如画。当地人告,乌江早已建成多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最大的一座水电站,装机容量高达300万千瓦时,生生将乌江水位抬高了160米。当地人顺势建设风景旅游区,当年红军渡口处,虽还立有一碑,但真实遗址早已沉入千寻江底。铸剑为犁,是太平盛世的风景,历史的烽烟,却不会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

  乌江一战,黔军恃天险,结重兵,筑碉堡,在北岸密密布防。国民党军主力薛岳部则尾追红军赶往乌江。红军如不能及早渡江,将腹背受敌,落入背水作战之兵家大忌。红军决定在江界河、回龙场、岩坑等处实施强渡。其中,江界河渡口打得尤其激烈,且富戏剧性,日后多次被引为文艺创作素材。

  红军渡江的过程

当年,红军突破乌江的战斗,是从江界河渡口、龙溪回龙场渡口和岩坑渡口3个地方同时打响的,3个地方的强渡都取得了成功。其中,最先突破也最著名的当数江界河渡口的战斗。江界河也是乌江天险最险要处。1934年12月31日红3军团红2师红4团接到抢渡乌江的军令后,立即出发,经过半天的急行军,部队到达了乌江南边100多里的猴场。当晚,部队在乌江边上迎新守岁。当地群众说,渡乌江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第一、要有大木船;第二、必须是大晴天;第三、要有熟悉乌江水性的好船夫。可是,红2军红4团来到渡口时,渡船都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上面的条件都不具备。而且乌江两岸都是悬崖陡壁。乌江南岸要下10华里陡峭的石山才能到达江边,北岸又要翻越10里的敌石荒山方能接上通往遵义、桐梓的大道。乌江正是在墨乌色的峡壁间流过。此段的江面倒不算宽,只有250米左右,可是流速却每秒达1.8米。整个乌江像一条乌青色的蛟龙向东北奔腾;无论投下一片什么东西,转眼就冲得无影无踪了。1935年1月4日,雾茫茫,对岸还在响着稀疏的枪声。红四团于开始先后两次试渡,第二次划着竹筏。8个战士跳上竹排,约定竹排到达对岸时,鸣枪两声作为联络信号。抢渡的战斗开始了。竹排缓慢地离开了岸边。但是,汹涌的江水把竹排冲到了下游,8名战士也被漩涡吞没。第一支竹排渡江失败了,风还在刮,雨还在下。杨团长和黎政委痛悼牺牲的战士,随后坚定地说:“一定要渡过去!”十几个战士又跳上了竹排,第二次试渡开始了。孙继先营长激动地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同志们,一定要渡过去。就是一个人,也要渡过去。全团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战士们一个个大声回答道:“我们要过去,一定能过去!”总结上次失败的教训,这次试渡选择下游几十米处水流较缓的地方。天色墨黑墨黑,起先还能听到竹片打在水面上的“噼噼啪啪”的响声,渐渐地,连水声也听不清了。经过几十分钟的奋斗。“乓!乓!”两声枪响就是渡江成功的信号,天险乌江终于突破了!

团首长迅速组织1营过江,神速地占领了高地。3营这时在江边焦急地等待过江工具??竹筏。在赵章成炮兵连炮火的有效打击下消灭了向我滩头部队冲击的敌军,滩头部队乘势发起猛烈的进攻。早已等候在江边的3营和其它兄弟部队乘胜踏着工兵营用竹筏子和门板架起来的浮桥,冲过了乌江。红4团过江了。与此同时,红1师第1团在龙溪回龙场渡口和红3军团红5师第13团在岩坑渡口组织的强渡,稍晚半天,也成功了。工兵营迅速架起了两座浮桥,红1军团踏着浮桥浩浩荡荡跨过了乌江。中央机关也踏着浮桥过江了。敌人号称固若金汤的乌江天险,终于被红军突破。在这次强渡战斗中,最先打过去的22位勇士,被称为红色英雄。22位英雄之首??红4团3连连长毛振华获得了红星奖章。解放后,当年红军突破乌江的战斗故事,被拍成电影搬上了银幕。

历史点评:红军强渡乌江是一个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强攻加智取的典型战例。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天险后,乘胜前进,剑指黔北重镇遵义。此时,红军将士还沉浸于湘江之战后首个大胜仗的喜悦之中,绝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历史即将揭开崭新一页。

红军强渡乌江前蒋介石为何高兴:中央军已进贵阳

 核心提示:1935年1月1号,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在贵州正式上演。就在红军为渡江一筹莫展的时候,蒋介石却露出了笑容,此时薛岳部的两个部下,吴奇伟和周浑元双双站在通往贵阳城下的大道上,赢得了和桂系军阀的长跑比赛。

凤凰卫视2012年5月8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1934年12月8号,翻过老山界的中央红军进入广西龙胜地区,此时负责无线电技术侦察的军委二局截获了国民党军的一份电报,红军指挥中枢通过电报获悉,如果继续北上湘西,必然一头撞进蒋介石的口袋阵,按照目前红军的兵力,是否能冲过封锁线,还是需要转道避其锋芒,这成为了摆在红军高层面前一个攸关生死的抉择。

解说:1934年12月上旬,中央红军的决策层在行进的途中召开了一次至今没有正式名分的碰头会。自长征出发以来,所有的军事行动都是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组成的军事三人团决策的,即使是作为红军总司令的朱德,也只是命令的执行者,而在这次碰头会上,除了军事三人团和朱德外,参加的人员还有政治局委员张闻天,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和已经赋闲了两年多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

由于这次会议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我们只能从当事人之一,李德在其回忆录《中国纪事》中寻找只言片语,来回溯这次会议的一些细节。在到达黎平之前,我们举行了一次飞行会议,会上讨论了以后的作战方案,毛泽东又粗暴的拒绝了这个建议(李德的规划),坚持继续向西行军,进入贵州内地,这次他不仅得到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而且还得到了当时就准备转向中央三人小组一边的周恩来的支持,因此,毛的建议被通过了。

根据李德的回忆,这次飞行会议,不仅改变了红军前进的方向,而且是两年以来,中央红军决策层第一次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

刘统(军事科学院研究员):但是毛泽东毕竟经过了两年多的磨难,他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比原来成熟多了,他考虑,如果要改变路线,改变这个红军的命运,最重要的是要在政治局里面争取到多数,但是当时这个情况,似乎没有把握。

解说:在这次碰头会上,博古有保留的同意毛泽东西进的建议。在这位中共最高领导人心里,西进只是一步缓棋,长征最终的目的地依然是与湘西的二六军团会合,建立根据地。

然而1934年12月11日夜,负责无线电侦察的军委二局截获了湘军刘建绪部队的一份密电,这份电文让红军高层第一次从全局的角度看到了蒋介石在湘西摆下的口袋阵,如果继续北上,一场实力悬殊的决战在所难免。

12月12日上午,看过敌情通报的周恩来与朱德,以中革军委的名义下发了红军西进贵州的命令,毛泽东的建议第一次变成了红军长征中的行动,这个行动的下一个目的地是国民党军防守较弱的贵州黎平。

在前往黎平的路上,毛泽东继续利用谈话的方式把自己的放弃北上湘西继续西进贵州,建立根据地战略意图逐渐的灌输到中央红军决策层的脑海里,另一方面,由于长征出发后不久,远在上海的共产国际远东局更换了通讯密码,中央红军与共产国际之间的联络也因此中断了。

刘统:失去联系之后,在没有共产国际控制的背景之下,毛泽东的主张和路线,才能够赢得党内多数人的同意,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解说:1934年12月15日,中央红军进入到了地处湘桂黔交界处的贵州黎平地区。在这个当时交通不便,敌情顾虑较小的地方,周恩来决定召集长征出发以来第一次政治局会议,讨论一下红军后面的行动部署。作为军事三人团的成员之一,洋顾问李德并没有参加这次会议,而是在他的同乡,德国传教士郁德凯的教堂后面一座木制的房子里养病。

1935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黎平翘街一座中式建筑内召开,史称黎平会议,然而在这个宁静的小镇,召开的这次会议却并不平静,与毛泽东西进贵州的意见相反,博古依然坚持,由黔东北进入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双方争论的相当激烈。

周军(《毛泽东的神来之笔》作者):毛泽东这个时候说话的分量就增加了不少,你不得不考虑下他的意见了,失败成那个样子了,周恩来那个时候已经也意识到很多问题了,所以他也支持毛泽东的意见。在黎平会议上,把这些人说服了以后,就采取一个方针,就准备突破乌江,到黔北占领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

解说:就在中共高层为红军去向问题绞尽脑汁的同时,另一项关乎红军命运的工作,也在紧张的进行着。长征出发时,在中央红军的编制中,有着一支特殊的部队,教导师,这支隶属军委纵队的部队除了担负保卫中央机关的任务外,还要负责搬运大量的辎重物资,这种举国搬家式的负重行军不仅让教导师的干部战士疲惫不堪,同时也影响行军速度,以至于在突破湘江时浪费了渡河时间导致决战态势的形成。

裴周玉(长征亲历者):前面打倒,后面继续来了,带的机器都丢掉了,带的好多机器,收报机、印刷机,全都丢了,不要了。

解说:作为长征的亲历者,99岁的开国少将裴周玉依然对76年前那次黎平整编记忆犹新。经过这场整编活动,大量暂时无用的辎重设备,或被掩埋或被毁掉,干部战士被编入其他战斗部队。建立仅仅4个月的教导师,也随之撤销了编制。

与此同时,在湘江血战中,为保卫中央机关顺利渡江,而遭受重创的红八军团也被撤销了编制,剩余的500多名官兵,被编入其他军团,至此,这支组建到撤销,仅仅经过两个月的军团,也成为红军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军团。

陈晓楠:经过两天的讨论,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在黎平会议上的发言形成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正式放弃了北上湘西的军事路线。会后,当周恩来把决议的译文送到李德的住处的时候,这位洋顾问还冲着周恩来发了一通洋脾气,双方吵到最后,连素来温文尔雅的周恩来也拍了桌子,拍得桌上的马灯据说都跳了起来。倒是被否定意见的博古,服从了会议的决定,还劝周恩来不要理睬李德。

解说:中央红军的首长们,在湘黔桂边界争得面红耳赤的那几天,蒋介石也在与各路军阀礼貌周全的扯皮。12月11日,在湘江战役中表现很不积极的小诸葛白崇禧,看到红军调头入黔后,与粤军陈济棠一起主动请缨,要提调粤桂两省劲旅入黔剿匪。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真正用意却瞒不了蒋介石的眼睛。为了避免被桂军捷足先登抢占贵州,蒋介石急令薛岳火速开进贵州。在追剿红军的幌子下,一场国民党中央军与桂系军阀的赛跑,悄然拉开帷幕。

天无三分晴,地无三分平,人无三分银,是对上世纪30年代的贵州最恰当的描写。这个北接四川,南达两广,西近云南,东临湖南的西部省份,是当时中国鸦片贸易最大的出产地和集散地。由于山多地少,贵州自古农业出产并不丰富,但当鸦片传入中国,并在清朝道光年间辗转进入贵州后,在这里竟然出产了当时中国最好的烟土,经过几十年的广泛传播,到上世纪30年代,贵州的鸦片已到饱和状态,不仅普遍农民种植并吸食鸦片,即使是黔军的士兵,也人手一杆烟枪,并因此被称作双枪兵。在1934年12月,红军进入贵州之前,这片中国鸦片贸易的集散地被贵州军阀王家烈牢牢的掌控着。

黄晓峰(作家):王家烈当连长的时候,在黔军中间已经是非常有名的军官了,王家烈他在黔军中间,在部队中间,他经历了各个阶段,他从列兵、班长、排长、连长一直当到军长,他哪一级他都没落过。

解说:1932年,36岁的王家烈借助蒋介石的帮助取代了当时贵州最大的军阀毛光翔,成为了贵州的头号人物,并且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依靠相对优势的兵力,将贵州其他军阀排挤到黔北地区,控制贵阳一带交通要道和贵州最富饶的地区,开始经营贵州的鸦片贸易。然而此时,王家烈一些行为却招致了他曾经的靠山,蒋介石的不满。

黄晓峰:王家烈成为贵州的军政一号人物之后,他必须有一个新的选择,就是贵州要依靠谁,在贵州的历史上,贵州的近代史上,在王家烈之前的历届军阀,有没有依靠中央的呢?有,依靠北洋政府的,依靠吴佩孚的都有,所有依靠中央的都死得很惨。对蒋介石,都有一个本能的不信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前面依靠中央,远水解不了近渴两种考虑,所以王家烈很自然的就会把对蒋介石的依赖念头打掉。周围军阀都在拉拢他,他选择了谁呢?选择了这个广西和广东。

解说:由于红军突然西进贵州,原本可以坐山观虎斗的王家烈,在1934年底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虽然拥有16个团,共计一万五千人左右的兵力,但是王家烈知道,与三万身经百战的红军相比,自己的这一万五千双枪兵根本无法匹敌。与红军相比,王家烈更担心的是虎视眈眈的朝着自己的地盘贵阳开来的十几万中央军,如果仿效白崇禧,用武力拒绝中央军进入贵州,万一中央军来硬的,黔军很可能一触即溃。且武力反抗中央是可以上军事法庭的大罪,不但会丢掉贵州及可能连脑袋也保不住,如果用各种借口阻止中央军进入贵州,红军就没有人能够对付,一旦红军发展起来,他一样会被红军击跨。

此时,王家烈判断,红军不过是想借道黔北入川,或者去湖南与二六军团会合,最多是在黔北建立根据地,他想出了一条以夷制夷的妙计。从1934年12月开始,王家烈几乎天天拍电报给蒋介石,要求中央军、湘军、桂军火速入黔剿匪,但是在实际部署上,王家烈却一点不着急。早在1934年11月,习惯多看一步的蒋介石,就命令王家烈在黔东南的黎平,锦屏一带修筑坚固工事,并且配备黔军主力部队防守,但是直到1934年12月,红军进入贵州,王家烈才把所部4个团调往黔东南,其余主力10个团仍然在贵阳附近集结。

实际上,即使这4个驻守黔东南的步兵团与红军稍一交火便立即后撤,其余几家贵州军阀看到王家烈如此保存实力,也纷纷效仿。

此时,挡住中央红军西进的最大障碍就是前面的贵州第一大河,号称“天险”的乌江了。

1934年12月底,一路如入无人之境的红军,到达离乌江不远的瓮安县的一个小镇,由于这里林木繁茂,时常有猴子出没,故名猴场。

在猴场,毛泽东被安排住在一座有一个院子和三间朝南屋子的漂亮房子里,院子里还有一个木质结构的戏台,这是长征以来毛泽东从未享受过的待遇。房子的前面是一片稻田,穿过田间小径步行五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红军总司令的驻地。

此时,住在总司令部的博古对湘江之败仍然心有余悸,在听说乌江比湘江险峻的多后,便主张不过乌江,再度提出转道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的建议。

一九三五年元旦,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红军总司令部开会,有了黎平会议的基础,以及毛泽东一路谈话式的灌输,会议没费太多气力,就驳回了博古的意见,并通过了强渡乌江,直取遵义的决定。

除了确定红军下一步的行动方向外,猴场会议还通过了七条决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作报告。从此,军事三人团对红军的指挥权被政治局20人团所取代,而这20人中的大多数,对毛泽东的军事主张持的是支持态度。

陈晓楠:就在毛泽东的威信在红军当中不断提升的同时,洋顾问李德的日子可是越来越不好过了。时任一师师长李聚奎将军曾经在他的回忆录里讲过这么一个笑话,说黎平会议之后的一天,毛泽东和其他一些中央领导到一师的师部吃饭,李德来晚了,走出师部的毛泽东看见他刚刚赶来,就随手往门里一指说,里面有饭,赶快去吃吧。然而这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被红军官兵传成了,毛泽东说李德是饭桶。

解说:1934年的最后一天,红军主力开始抢渡乌江,此时,守卫乌江的是贵州军阀的二号人物,侯之担。侯之担虽有8个团的人马,但是每个团的兵力不足千人,手里的武器也多是出自赤水兵工厂,被红军戏称为九响棒棒的土枪。

虽然此时红军的武器装备大多是俗称老套筒的德国M1888式步枪,而且因为长征途中缺乏保养,多有故障,但是和这种贵州土造的,有些连膛线都没有安装的九响棒棒相比,武器依然要先进的多。

黄晓峰:侯之担教导师,他有自己的土造枪,那个枪本身不太好,但更主要的是,贵州造不出子弹,不断翻砂,用废土不断的翻砂,甚至拿那铜钱来翻,来做出土造子弹,这种土造翻砂子弹呢,它就有一个毛病,一是它打不远,第二是打不准。

解说:虽然守卫乌江的黔军战斗力很低,但是摆在红军面前的素以水流湍急,险湍众多而闻名的乌江,却是名副其实的天险,更何况在红军身后不远处薛岳的中央军8个师的兵力,正风尘仆仆的赶来。此时,红军如不能迅速渡江,一个月前在湘江与数倍之敌背水一战的决战态势,又将在乌江上演。

按照红军的传统,每到节假日,都会组织文艺联欢会。1935年1月1日,正在组织部队元旦联欢会的二师师长陈光和四团团长耿飚接到通知,让他们速回师部等待命令。

陈晓星(陈光之子):他就到师部去了在那等,左等也不来命令,右等也不来命令,等了很长时间,后来才知道,中央一直在这争论,最后命令下来了,要他们突破乌江。

解说:按照部署,中央纵队在总参谋长刘伯承的直接指挥下,以红二师为先锋,从猴场经江界河渡口渡江,红三军团和红一九军团作为左右路从两侧的渡口渡江。接到命令后,陈光和耿飚化装成盐贩子来到乌江边的一个小镇,为了大部队能顺利过江,作为先头部队的二师要想办法在这里架起浮桥。此时,水势汹涌的乌江,已达到1。8米每节的流速,如果水流流速超过2米每节,工兵就没办法架桥了,为了摸清乌江对岸,侯之担部队的兵力部署陈光决定进行火力侦察。一时间十几挺机枪几乎同时向雾气腾腾的乌江北岸开火,对岸的侯之担部队随即进行还击。虽然此时交火双方无法看清对方的实际兵力,但是随队的参谋们还是根据火力点判断出乌江对岸的兵力在一个连队左右。

1月1日的贵州温度一般在0度左右,为了尽快突破乌江,二师决定以武装泅渡的方式,先占领对岸的阵地,再搭建浮桥给后续部队过江。此时,挑战红军过江的困难,一共有两点,第一点是缺乏渡江工具,另一点则是冰冷刺骨的江水。

陈晓星:头一批下去的是八个人,然后拉一条绳索,互相有个那个什么,头顶着那个手榴弹,一捆手榴弹,驳壳枪,都是会水性的往过游,拉着一条绳子就往过游,没游过多少被敌人发现了,炮就打过来了。一个炮弹把绳索炸断了,没办法,吹号叫他们撤退了。回来以后,耿飚就有点发急,耿飚说抬竹筏,我亲自上。我父亲后面说的,别急嘛,想想办法,再想想办法,给他一颗烟,别急再想想办法。

解说:就在红军忙着渡乌江的时候,追剿红军的中央军薛岳部也在忙着和桂系军阀赛跑。自从红军开进贵州后,由湘西进入贵州的10万中央军,与3万红军之间总是以平行的轨迹并行,唯一不同的是,红军的目的地是黔北地区,而薛岳的目的地却在相反方向。此时,他一门心思的执行着蒋介石的命令,先于桂军进贵阳。

周军:当时红军的目的地是到黔北,薛岳的目的是进贵阳,所以薛岳这个他是毫不掩饰,甚至刷出标语在路上就是不管匪窜方向如何,我军总以入贵阳为目的。

解说:薛岳急于开进贵阳,一方面是要在桂系军队之前控制王家烈,实现蒋介石一石二鸟,既在贵州消灭红军,同时占据贵州的计划。同时,经过一个多月,从湖南到贵州的行军,外号老虎仔薛岳此时也有自己的苦衷。由于在上世纪30年代,部队的机械化程度很低,再加上地形的影响,即使像薛岳这样的中央军,行军也是以步行为主,同时,由于地方割据的原因,军队得不到正常补给,甚至连军需都买不到,很多士兵早已衣衫褴褛,疲惫不堪,士兵开小差逃跑的现象也是比比皆是。此时的薛岳如果不能赶在白崇禧之前进入贵阳补充给养,稳定军心,恐怕在与红军交战之时,就只能自己亲自冲锋陷阵了。

陈晓楠:1935年1月1号,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在贵州正式上演。就在红军为渡江一筹莫展的时候,蒋介石却露出了笑容,此时薛岳部的两个部下,吴奇伟和周浑元双双站在通往贵阳城下的大道上,赢得了和桂系军阀的长跑比赛。随即吴奇伟来到了王家烈的指挥所,并且和这位贵州的头号人物达成了共同剿共的友好协议。可是,友好是短暂的,吴奇伟很快就控制了贵阳,王家烈用尽心机制定的以夷制夷的策略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被攻破了。而此时,毛泽东和红军的领导人并不知道贵阳城边发生的这样的变故,他们唯一知道的是,如果再不赶快打过乌江,自己很有变成垓下悲歌中西楚霸王的可能了。

[来源:华声在线综合
原文地址:
责任编辑:中国法治网
上一篇:领导人专机空姐揭露宋美龄离台 寂寥中参杂伤感 下一篇:拿破仑临终不忘广州人 曾斥侵略中国是最蠢的事
Copyright © 2014 by Chinaruleofla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备案号:京ICP备1305123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63号 许可证号:京ICP证14011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3531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14)0781-181号